2009年9月9日 星期三

林懷民的最愛《行草 貳》本週三瀟灑登場

[轉載自雲門舞集網站最新消息]
門舞集秋季公演「行草三部曲」,滿是名家墨跡的一部曲《行草》,上周在滿堂觀眾喝采聲中落幕;本周,美得讓國外舞評愛得心痛、也是林懷民鍾愛的《行草貳》美麗出場。
林懷民不諱言,三部曲雖然都是他的心血結晶,《行草貳》才是最愛,「我愛《行草貳》的留白,自由地像飄出去似的,整個人心情都舒暢開來。」
在台北國家戲劇院連演三周的「行草三部曲」,即日起進入二部曲《行草貳》。一周一部曲,喜愛雲門的觀眾,可以循著林懷民2001年起的創作足跡,逐步閱讀「行草三部曲」以身體寫下輝煌而美麗的書頁。
為了讓觀眾更了解林懷民創作「行草三部曲」歷程,雲門首度在每周四演出後安排「與大師面對面‧林懷民答客問」。上周四,《行草》演出結束,近千名觀眾留下來,熱烈程度不遜於正式演出,林懷民一會兒跳芭蕾、一會兒做太極導引,唱作俱佳的演講,讓整場觀眾笑聲不斷,欲罷不能,還有觀眾因為沒機會提問,衝到後台想要繼續問下去。
林懷民說,2001年創作《行草》時,並沒想到做三部曲,後來才發現,書法的世界太豐富了,想說的話太多,全都想放進去;因此,《行草》的色調較重,也比較像「楷書」,還在規範中嚴謹端坐。
到了《行草貳》,鋪天蓋地的千字文不見了,取而代之的是綿延不絕的「氣」。古書帖與宣紙的「白」,不是絕對的白,為了達成林懷民所要求「字我兩忘」的留白,舞台設計王孟超從古代宋瓷冰裂紋中找尋線索,即使時間在白中留下斑駁的痕跡,依舊溫潤如玉,如水氣氤氳般似有若無。
燈光設計張贊桃則到天地間去尋找《行草貳》的顏色,黎明、黃昏、夜光是他吸取養分的地方,在大自然中張贊桃找到水墨暈染、層層相疊的光;而《行草貳》的音樂取材自長年鑽研禪宗的前衛音樂大師約翰‧凱吉的作品,也是清、透、空、無的留白。
林懷民指出,《行草貳》是他的最愛,他愛舞作中的留白與安靜,那種空靈的感覺,到了舞者身體敏感到彷彿「空氣輕拂過手指頭」、「毛筆劃過宣紙的溫柔拂觸」。
林懷民說,自己是個很急躁的人,台灣也是生命力很活潑的亞熱帶國家,能夠創作出安靜而空靈的《行草貳》,他非常珍惜;最近,林懷民也發現,如果《行草貳》有所隱喻的話,後面的程式就是日本京都的氛圍,而京都的禪宗其實是中國大唐的遺風。
林懷民強調,《行草貳》不是「作者論」的作品,他提供舞台、布景等氛圍,讓舞者展技,「舞者怎麼那麼漂亮」林懷民忍不住讚嘆起來:「舞者在《行草貳》不再只是運作肢體,而是與整個氛圍融在一起。」兩廳院藝術總監劉瓊淑則比喻,《行草貳》是音樂上的慢板樂章,當中的留白則是休止符。
《行草貳》的美麗,被國外舞評形容為「充滿誘惑力,令人著迷」,讓人沉浸在罕見的冥想狀態中;「只有偉大的演出才能如此權威地掌握觀眾的注意力」;「錯過《行草貳》你已經與完美失之交臂」。舞作最後,一道背光勾勒出舞者的剪影,引來全場觀眾讚美的嘆息。這支舞作2003年為墨爾本藝術節揭幕,獲得澳洲時代評論獎首獎、觀眾票選藝術節最佳節目,以及台灣的台新表演藝術獎等獎項。
國際芭蕾雜誌指出,林懷民在《行草貳》中揮灑自如,不再需要書法名家的加持,而能以自己的方式詮釋書法之美,並以東方觀點界定了舞蹈的美感與詩意,一種令人不安,甚至心痛的美。「如果《行草貳》是西方的芭蕾舞,則無疑是『白色芭蕾』古典與浪漫的延續。」

台北國家戲劇院 「行草三部曲」演出時間
行草 貳 Cursive II 9/9-12(三-六) 19:45 9/13(日)14:45

Thinking : 是為了票房,還是肺腑之言看了就知道~
星期五晚上彰化--[高鐵]--國家劇院see會動的毛筆字-夜宿台北
星期六關渡--[自行車]--永安漁港來回100km--[隨意]--彰化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